4G/5G偽基站,价格、配置、性能参数介绍:
【机型1:便携式背包伪基站】
价格8000usdt。小型便携式单运营商版,包含5个band频。1小时发短信三五千条。
【机型2:车载式2个运营商版】
价格1.5万usdt。包含12个band频。每1小时发短信1万~2万条左右,发射距离1~3公里。
【机型3:车载式3~4个运营商版】
价格2.5万usdt。包含16个band频以上。一小时发短信3万~5万条左右,发射距离1~3公里。
【注明:一台伪基站,包含的band频个数越多,发短信的速度越快、效果越满意!】


近日,微信公关总监在“微信派”官方播客中表示,针对逝者账号的问题,产品团队研究决定,从今年9月起,对长时间不登录使用的微信账号不再回收处理。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称赞这是对数字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文关怀。
数字化生存的当下,社交媒体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平台,它产生的数据,也是人类生命在数字世界的延续。聊天记录、生活点滴、购物凭证……这些数据就像数字生命“日记”,成了记忆的容器、情感的寄托。此前,已有不少网友分享和逝去亲友账号“交流”的故事,并尝试留住逝去亲友的账号。比如定期登录,在余额里留点钱,确保绑定账号的手机号不停机、不注销等。
在互联网平台的运营逻辑中,资源回收是常态。回收长期不登录账号在技术层面上能够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减轻系统负担、降低运维成本。然而,当数字身份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平台正视数字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回应了时代的需要,也是科技向善的示范。
守护数字记忆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平台不再将账号简单视为可回收资源,而是看作生命故事的载体,就是在数字世界中守护人文之光——尊重每一个独特个体,敬畏每一个生命痕迹。
当然,保护数字遗产仍有需要细化的命题:如何明确隐私与怀念的边界,在可见内容、可见人员范围等方面充分尊重逝者的意愿,避免“善意的越界”。同时,界定数字遗产的法律地位,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社会共识。但微信迈出的这一步,树立了值得借鉴的标杆。
这不仅是平台政策的调整,更是数字文明时代的前奏。 (本报评论员陈改)
(责任编辑:刘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