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5G偽基站,价格、配置、性能参数介绍:
【机型1:便携式背包伪基站】
价格7500usdt。小型便携式单运营商版,包含5个band频。1小时发短信三五千条。
【机型2:车载式2个运营商版】
价格1.3万usdt。包含12个band频。每1小时发短信1万~2万条左右,发射距离1~3公里。
【机型3:车载式2个运营商~高配版】
价格2.3万usdt。包含20个band频。一小时发短信3万~5万条左右,发射距离1~3公里。
【注明:一台伪基站,包含的band频个数越多,发短信的速度越快、效果越满意!】
视频演示:客户反馈,伪基站短信发送平均1小时1.5万条以上!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海岸线占到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都在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齐鲁海洋工作者的奋斗身影。近期,山东省海洋局与大众日报联合推出专题采访《讲述山东海洋故事》第二期,聚焦山东海洋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人物、团队,讲述山东海洋故事。本期采访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是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所属公益一类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海洋观测预警报和防灾减灾、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价和海洋科学调查与勘测等工作。他们不仅拥有3700余平方米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实验楼、各类仪器设备100余台(套),更拥有一颗“把海当家园来守”的初心。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系统增强海洋灾害综合防控与公共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广、效率高、响应快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先后被评为“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优秀单位”,荣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创先创优一等奖”,是全国唯一“集三优于一身”的海洋监测机构。2024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系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海洋部门,荣誉背后,是一段段关于信念、协作与攻坚的真实故事。
以不足全省7%的海洋监测预报岗位,承担了全省24%的生态预警监测任务,守护着33%的海岸线——这份超常的担当,定义了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如何以有限的人力,实现从“洞察海洋”到“精准预警”,再到“守护生态”的全链条守护?他们的答案,写在了从“盲人摸海”望洋兴叹到“智慧在握”明察秋毫的奋进征程中。
向海图强,从“盲人摸海”到“掌心里呼吸”
“没有数据,我们就是盲人摸海。”
2007年,一场罕见风暴潮袭击威海北部。由于缺乏实时观测数据,预警滞后,灾情扩大。“那时候我们连海况基本数据都拿不到,防灾全靠经验,太被动了。”中心主任宋喜红回忆道。
正是这次教训,让中心下定决心要建自己的海洋观测网。但困难接踵而至:海上施工风险大、设备常被海浪冲歪、信号传输不稳定……“有一次布放浮标,我们在海上漂了整整一天,吐得昏天暗地,就为了找准一个点位。”副主任张学超说。
2011年,威海小石岛海洋站成功并入国家海洋观测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后十余年,他们一步步建起1个地波雷达站、6个海洋站、13套在线监测浮标、3处警戒潮位标识物,日均接收和处理数据超90万组,实现了对管辖海域水文、气象、生态等要素的全天候、多维度监测。“现在每分钟都有数据传回来,海就像在我们手心里呼吸。”预报员小王笑着说。
据了解,中心以海洋观测数据为基础,已稳定发布3大类、15种预报产品,涵盖海水浴场、海洋牧场、重大赛事活动保障、远洋渔业安全生产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2024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发布《2023年威海市海洋灾害公报》。年均编制海洋预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及汛期海洋灾害分析报告等趋势性分析报告70余期,成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应用的重要参考。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山东通、电视广播等7大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一键发布、多端同步、精准推送”,年均发布各类精细化海洋预警报产品2320余期,累计服务受众超百万人次,有效满足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防灾减灾和公众亲海等需求。
协同攻坚,从“数据孤岛”到“一屏通览”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23年,中心开发升级海洋预警报业务系统,却在集成测试时频频“卡壳”。设备厂商不一、数据格式冲突,系统运行屡屡报错。
那段时间,海洋预报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副主任刘营带着程序员和预报员一起扎在机房。“预报员盯着屏幕验证效果,程序员现场改代码,有问题立马解决,谁也不推诿。”刘营说,“那感觉就像打仗,我们是战友。”
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体攻坚,中心开发完成的威海市海洋预警报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成为山东省首个成功入驻“山东通”政务工作平台的海洋预报应用。“那一刻,大家都红了眼眶。”项目骨干小李回忆,“我们不只是同事,更是一起扛过压力的兄弟。”
据悉,这套体系以1个海洋观测智能一体化管理平台为核心,对全市海洋观测设施实施集约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打造“海洋观测设施一张图”和“海洋观测要素一张图”,实现了全市海洋观测设施“一平台”管理,海洋观测数据“一张屏”展示。4大海洋预警报综合管理系统包括海洋预警报制作发布系统、海洋预报一张图展示系统、风暴潮漫滩风险预警系统和渔区分区海浪预报系统。构建起“1套数据底座+4套预报平台”智慧海洋预警报业务体系,给海洋防灾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预警报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厚积薄发,从“意外之喜”到“常态化守护”
2024年夏天的一次常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为中心的技术人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采样网出水时,几株翠绿的海草格外显眼,当时船上的人又惊又喜!”环境监测室的小张回忆道,“这片海域从未记录过海草床,它的出现,如同大海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
惊喜过后是高效地行动。为摸清这片“海底绿洲”的底细,中心迅速组建调查组。无人机航拍、侧扫声呐扫描、水下人工采样、实验室鉴定……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初步勘测。“海草床的发现看似偶然,实则是我们常年坚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的必然结果。”副主任张学超感慨道。
这份“必然”,源于日复一日的扎实积累。2024年,中心通过12航次、550余海里的外业调查,获取了7000余组监测数据,编制各类海洋监测专报46期,发布《2023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也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实验室检测能力扩至5大类119个项目206套检测方法,参加国家级能力验证均获“满意”评价,稳居全省前列。从偶然发现到主动探索,中心已将海草床、海藻场等典型生态系统的调查纳入常态化工作,联合专业院所开展碳汇评估,为守护这片“生态绿洲”积累下宝贵的本底资料。
据了解,为破解赤潮、浒苔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现晚、处置被动难题,中心前移防控关口,建设了69路海洋灾害视频监控,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自动预警,将预警时间平均提前24小时以上,并建立了“监控-遥感-浮标”闭环响应机制,推动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前置”的根本转变。
“海好了,人才能好,海洋强省,不是一句口号。”主任宋喜红说,“它就在我们每一次出海、每一组数据、每一个不眠之夜里。”而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威海的孩子们依然能见到父辈见过的那片湛蓝的海。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